白杨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04 18:35:45
白杨教案白杨教案白杨教案教材简析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

白杨教案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教师板书: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情,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 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 不软弱 从来都那么直)

(4)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5)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6)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戈壁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大伞 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 至12 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1)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1)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2)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3)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练习设计

1.读拼写词语:

Qǐng xī yǔsǎn  fumo  jièshào biānjiāng

﹙  ﹚ ﹙  ﹚ ﹙  ﹚ ﹙  ﹚ ﹙   ﹚

xiǎnlòu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 ) ,不管( ),它总是( ) ,那么( ),不软弱,也不( ). 突然,他的嘴角又 ( ),那是因为他( )的右面,在一棵( )身边,( ) 正迎着风沙( ).

3.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 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2.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