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历史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4/20 20:31:58
中山大学历史简介,中山大学历史简介,中山大学历史简介,学校历史广东大学时期  1924年2月6日,孙中山下达总统令,任命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邹鲁为主任,筹建广东大学.邹鲁2月21日到任,即函聘王星

中山大学历史简介,
中山大学历史简介,

中山大学历史简介,
学校历史
广东大学时期
  1924年2月6日,孙中山下达总统令,任命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邹鲁为主任,筹建广东大学.邹鲁2月21日到任,即函聘王星拱、傅斯年、邓植仪、何春帆、梁龙、程天固等35人为筹备委员,成立筹备处,封准向广东各机关挪借开办经费.5月9日,筹备工作完成.6月9日,孙中山又以大总统令任命邹鲁为校长,同时“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三校合并升格“国立广东大学”学校于9月19日开始上课,11月11日补行成立典礼,孙中山亲临典礼现场讲话, 黑石屋,最初是学生宿舍,现为贵宾接待室
并题写校训.按照当时《广东大学规程》,广东大学宗旨为:“以灌输及研究高深学理与技术,并因应国情,为图推广其应用为宗旨.”学校设校长1人,并设秘书长1人协助校务,下设图书主任、仪器主任、会计主任、学院院长等.设校务会议,由校长、各分科学长、预科主任以及全校教授互选若干人组成,评议、计划重要校务.广东大学成立时,文科学长为杨寿昌,理科学长为郜重魁.不少知名学者被聘来校任教.如文科的郭沫 十友堂,现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所在地
若、郁达夫、郑伯奇、成仿吾等;理科的何衍睿、张云、陈宗南等.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   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   广东大学时期校址情况当时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今鲁迅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的场所.
中山大学成立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 南校区怀士堂,孙中山曾在此发表演讲
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 —— 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国立广东大学就是现在中山大学的前身.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最高学府.此时中山大学已经成为相当规模的综合性大学,而各学院建设也力图规范化.按照早期校领导人的想法,力图将中大医科办为德国式,把农科办为美国式,把文科办成北大式.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第一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 荣光堂,最初是岭南大学学生宿舍
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时逢北方战事频繁,军阀混战,一批优秀教授纷纷南下,中大开始出现一个教学与科研的繁荣时期.文史科的加强最为明显,除去原有教授,傅斯年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孙伏园任史学系主任.   20世纪30年代,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   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与第一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    陈寅恪故居
一.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当时共有两附属医院,第一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1927-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止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今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   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   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   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   1980年,由于政治原因,“中山大学”在受国民党治理的中国台湾地区复校一所,名称至今仍沿用旧称“国立中山大学”.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1985年,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 陈嘉庚纪念堂
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1927年鲁迅先生到广州做了中山大学教授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985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2004年9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东校区在广州市的番禺区正式落成,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创办学的新优势,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