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14 02:41:01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毛泽东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南唐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毛泽东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著《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庐山云雾,四季皆有.夏季最多,秋季较少.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2、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3、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4、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7、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8、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9、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10、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11、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12、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13、烧著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4、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5、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16、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17、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8、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9、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20、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