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俄国的十月革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4/28 15:47:53
关于俄国的十月革命关于俄国的十月革命关于俄国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

关于俄国的十月革命
关于俄国的十月革命

关于俄国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以暴力手段打击俄国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宪政民主党等主要竞争对手,强制驱散由社会主义者为主的立宪会议,推翻民主宪政、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党专政.反对者还指出“冬宫之夜”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背景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而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使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最终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临时政府
列宁由于斯托雷平的专制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宪政民主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相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宪政主义、民主选举的孟什维克,和倾向于民粹主义和人民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主流派支持孟什维克宪政主义的立场,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支持布尔什维克人民专政的意见.
宪政民主党担忧俄国的民粹主义趋势无法控制,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两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立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积极在民间进行宪政民主的宣传.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宪政,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过程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0月25日儒略历(11月7日公历)下午九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温和派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根据前苏联和中共官方的宣传: 晚上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弹(没有弹头).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宪政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而自由主义倾向的宪政民主党则遭到布尔什维克的镇压.
事后

选举结果
冬宫立宪会议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宪政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立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布尔什维克不愿接受败选的结局,会议当天列宁政府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宪政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1917年12月20日,苏俄政府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既克格勃的前身).旨在以恐怖手段消灭国内的“反革命势力”.1918年1月15日,苏俄政府颁布了建立脱离军队国家化、完全由布党领导的红军的法令.托洛茨基曾直言不讳的说:“红军的组织原则与沙皇军队的组织原则是非常相似的”.

俄国内战
由于宪政规则被布尔什维克用暴力打破,俄国内战局势已无法避免.“一月剧变”后,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战俘叛乱.各支民主派打出维护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右翼反民主势力起而效尤:1918年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中央拉达),12月初军阀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外国势力也随即卷入其中.
影响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观点认为: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斯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收到极大的冲击.不过,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

全部展开

十月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共产革命等)是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了二月革命后的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11月7日(儒略历10月25日)。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及组织普遍认为,十月革命是经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领导的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三个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政权和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个是巴黎公社无产阶级政权,第二个是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领导的资产阶级俄国临时政府,为1918-1920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联成立奠定了基础。而持有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俄国临时政府实质上是由俄国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等社会主义者为主要成员的政府,而并非是一个“资产阶级政府”。十月革命是布尔什维克以暴力手段打击俄国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宪政民主党等主要竞争对手,强制驱散由社会主义者为主的立宪会议,推翻民主宪政、建立布尔什维克党的一党专政。反对者还指出“冬宫之夜”并未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
[编辑本段]背景

沙皇时代
1907年起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靠铁腕政策维护沙皇专制,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而俄国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更使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最终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台,罗曼诺夫王朝灭亡。

临时政府
列宁由于斯托雷平的专制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宪政民主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相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宪政主义、民主选举的孟什维克,和倾向于民粹主义和人民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主流派支持孟什维克宪政主义的立场,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支持布尔什维克人民专政的意见。
宪政民主党担忧俄国的民粹主义趋势无法控制,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两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立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积极在民间进行宪政民主的宣传。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宪政,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编辑本段]过程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10月25日儒略历(11月7日公历)下午九时,列宁不顾布尔什维克温和派的反对,领导赤卫队员、士兵和民众包围了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冬宫,并于次日凌晨两点占领之。根据前苏联和中共官方的宣传: 晚上在阿芙乐尔巡洋舰上起义成功的士兵用炮轰击冬宫,而且在冬宫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而苏联解体之后研究资料表明,当晚在冬宫附近并未发生武装冲突,守卫冬宫的仅有一个妇女营和一个士官生营,在人群的冲击之下很快就投降了。冬宫的防卫长官帕里琴斯基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他们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而阿芙乐尔巡洋舰正在大修,没有装弹也没有人员。被临时任命的阿芙乐尔号的政委别雷舍夫仅仅向冬宫打了几发空弹(没有弹头)。起义当晚,彼得格勒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关于临时政府被推翻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
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宣布成立“工农临时政府”。要求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并要求排除自由主义少数派宪政民主党,建立清一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府。尽管布尔什维克的强制夺权行为引起各党派的反感,但由于对宪政规则的长期追求,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等大多数左派政党选择接受了立即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要求。而自由主义倾向的宪政民主党则遭到布尔什维克的镇压。
[编辑本段]事后

选举结果
冬宫立宪会议选举按期于11月12-15日进行,25日大致的得票结果:布尔什维克获得23.9%的选票,在703个席位中,只获得163席,远远低于社会革命党所获40%的选票。到了1918年年初,立宪会议召开前最终结果揭晓为:在总共707个席位中,布尔什维克得到175席,占 24.7%,只略高于最初结果。而社会革命党得到410席(其中左派社会革命党占40席),达到了60%;孟什维克16席,宪政民主党17席,各民族政党86席,其余几个席位属于几个小组织。布尔什维克在掌权的情况下仍以败选告终,只得到不足四分之一的议席,即使加上与布尔什维克结盟的左派社会革命党,列宁方面也只占有30%的议席,而社会革命党即使不算它的左派,仅其主流派就占有370席,已经明显过半。

一月剧变
立宪会议最终于1918年1月5日召开。布尔什维克不愿接受败选的结局,会议当天列宁政府在彼得格勒戒严,并调集忠于布尔什维克的军队进入首都,强制解散了立宪会议。布尔什维克违反宪政规则的行为激起了民众强烈的不满,当日就出现了抗议解散立宪会议的工人游行示威,而布尔什维克军人却向和平的游行队伍开枪射击。同日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等反对派联合发表传单,谴责布尔什维克背叛工人阶级,并称其统治为“沙皇专制”。而向来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左派作家高尔基,愤然写下《1月9日与1月5日》一文,指责布尔什维克“来复枪驱散了近百年来俄国最优秀分子为之奋斗的梦想 ”。

契卡与红军的建立
1917年12月20日,苏俄政府建立了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既克格勃的前身)。旨在以恐怖手段消灭国内的“反革命势力”。1918年1月15日,苏俄政府颁布了建立脱离军队国家化、完全由布党领导的红军的法令。托洛茨基曾直言不讳的说:“红军的组织原则与沙皇军队的组织原则是非常相似的”。

俄国内战
由于宪政规则被布尔什维克用暴力打破,俄国内战局势已无法避免。“一月剧变”后,各地的小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升级,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战俘叛乱。各支民主派打出维护立宪会议的旗号反对布尔什维克,先后在伏尔加河流域的萨马拉、乌法等地形成很大势力,在格鲁吉亚等地还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右翼反民主势力起而效尤:1918年4月乌克兰哥萨克首领斯科罗帕茨基驱散了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乌克兰议会(中央拉达),12月初军阀高尔察克驱散了从伏尔加河迁移到鄂木斯克的立宪议会委员代表大会。外国势力也随即卷入其中。
[编辑本段]影响
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观点认为: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斯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收到极大的冲击。不过,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苏俄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