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蒹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04 11:23:07
赏析蒹葭赏析蒹葭赏析蒹葭【原文】  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凄凄⑼,白露未晞⑽.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溯洄从之,道阻且

赏析蒹葭
赏析蒹葭

赏析蒹葭
【原文】
  蒹葭苍苍⑴,白露为霜⑵.所谓伊人⑶,在水一方⑷.溯洄从之⑸,道阻且长⑹;溯游从之⑺,宛在水中央⑻.
  蒹葭凄凄⑼,白露未晞⑽.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⑾.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⒀.
  蒹葭采采⒁,白露未已⒂.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⒃.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⒄;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⒅.
  【说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它原称为《诗》或《诗三百首》,到了西汉初期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称为《诗经》.
  《诗经》可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在《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和“小雅”的小部分属于民歌.这些作品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们无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方面衡量,都是极有价值的,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大雅”和“颂”里面的诗则基本上是贵族阶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都是祀神祭祖的宗教诗,有着浑厚的承天受命的宗法意识和宗教色彩.其特点可用宋人郑樵的话来概括就是“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诗经》的表现手法运用了“赋”、“比”、“兴”三种.所谓“赋”就是铺陈途述的意思,是一种直接叙事物而不假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用彼一事物来比喻此一事物,以使事物的特征更鲜明突出,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印象;所谓“兴”,就是起兴的意思,诗人借助别的事物作个开头,以引起下面的所咏之词.
  总之,《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光辉起点,对后代诗歌的创作产生过巨大影响.一些伟大的诗人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从中吸取了养分,受到启发,他们忧国忧民,批判黑暗的现实的诗篇,在精神实质上,表现手法上都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注释】
  ⑴蒹葭(jiān jiā兼加):芦苇.蒹:末未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一说老青色.
  ⑵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霜花.白露成霜当在深秋的早晨.
  ⑶所谓:所说,这里指心里所想,伊人:那人.指所爱,所想念的人.
  ⑷在水一方:在河的那一边.一方、一边、一旁.
  ⑸溯洄(sù素):从之,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去找他.溯洄:逆流而上.从,寻找,追寻.之:她.
  ⑹阻:险阻,指道路崎岖难走.
  ⑺溯游:顺流而下.“游”同“流”指直流的水道.
  ⑻宛:宛然,仿佛.中央:中间.
  ⑼凄凄:同“萋萋”,与“苍苍”同义.
  ⑽(xī夕):干.
  ⑾湄(méi眉):水边,即河的岸边.
  ⑿道阻且跻:道路险阻而且地势渐高,难于攀登.跻(jī机):升高,即地势越来越高.
  ⒀坻(chí池):水中小块高地.
  ⒁采采:茂盛而色彩鲜明的样子.
  ⒂未已,未止,指白露未干.“霜”、“晞”、“已”三个字表示时间的变化,大约是从清晨到午前的光景.
  ⒃(sì四):水边.
  ⒄右:向右转弯,指道路迂回弯曲.
  ⒅沚:水中的沙滩.
  【赏析】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于十五国风,是首爱情诗,旨在抒发诗人思念秋水伊人而终不得见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来到一条长着芦苇的大河边,访寻他心爱的人,而那人却使人感到行踪不定、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找呀找呀,从“白露如霜”的黎明,找到“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午前,在长着芦苇的秋水边奔波,徘徊了好几个小时,通过这种访求过程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深情,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诗中描绘的那条阻隔于诗人与伊人之间的秋水,既是眼前之景,又显然别有含意,如果仅仅一水之隔,那他完全可以到达彼岸,见到伊人,何况诗人的追求又是那样的执着和热烈.因此我认为这条秋水实际上象征着一种社会的阻力.正是这种阻力,才把牛郎和织女阻隔在银河的两岸,使他们“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全诗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时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不得的心情.全诗回旋三迭,往复歌咏,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朦胧深邃.诗中写“苍苍”,“萋萋”,“采采”的蒹葭,既是用来起兴而怀“伊人”,又是用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对于“伊人”,诗人知其地,而莫定其所,欲从靡由,故“溯洄”、“溯游”,往复其间,希望能与“伊人”一遇.用“蒹葭”起兴,引出对“伊人”的寻求自然顺理成章之.尽管诗人满腔热情地去“溯洄”、“溯游”,不畏“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因追求伊人而不得见所产生的空虚和怅惘之情是难以言喻的,而且用萧瑟清秋的景象来衬托,诗人的这种情感就显得更为突出,更为浓郁.正是缘景生情,情景相生,意到境成,清寥空灵的深秋之景与怅惘迷茫的怀人之思浑然无间,构成了全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一种真切自然而又朦胧迷离的美感.
  此外,本诗在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选用了近义词或同义词,如“萋萋”、“采采”分别放在“苍苍”的位置上,用“未晞 ”、“未已”去分别取代“为霜”,这样既做到了一唱三叹,使诗人的感情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又使诗作行文富有变化而无重复呆滞之感.
  《蒹葭》是十五风中的一篇,可谓“风”类诗的代表,读它《诗经》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