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273.15°C的疑惑-273.15°C,俗称绝对零度,据说在这一温度下,所有的分子都停止运动.但分子并不是物质的最终组成部分这已被证明.如果分子不再运动,那分子里呢?或许还有比夸子还小的微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4/28 15:42:06
对于-273.15°C的疑惑-273.15°C,俗称绝对零度,据说在这一温度下,所有的分子都停止运动.但分子并不是物质的最终组成部分这已被证明.如果分子不再运动,那分子里呢?或许还有比夸子还小的微粒对

对于-273.15°C的疑惑-273.15°C,俗称绝对零度,据说在这一温度下,所有的分子都停止运动.但分子并不是物质的最终组成部分这已被证明.如果分子不再运动,那分子里呢?或许还有比夸子还小的微粒
对于-273.15°C的疑惑
-273.15°C,俗称绝对零度,据说在这一温度下,所有的分子都停止运动.
但分子并不是物质的最终组成部分这已被证明.如果分子不再运动,那分子里呢?或许还有比夸子还小的微粒还在分子中继续运动吧?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是不是应该还存在有比-273.15°C更低的温度呢?
这样的想法有没可能?
我问的不是能否达到绝对零度,而是能否达到-273.15°C,这2个概念看起来一样,但事实上未必吧?

对于-273.15°C的疑惑-273.15°C,俗称绝对零度,据说在这一温度下,所有的分子都停止运动.但分子并不是物质的最终组成部分这已被证明.如果分子不再运动,那分子里呢?或许还有比夸子还小的微粒
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表示那样一种温度,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所谓运动,系指所有空间、机械、分子以及振动等运动.还包括某些形式的电子运动,然而它并不包括量子力学概念中的“零点运动”.除非瓦解运动粒子的集聚系统,否则就不能停止这种运动.从这一定义的性质来看,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中达到的,但已达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内的低温.所有这些在物质内部发生的分子和原子运动统称为“热运动”,这些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会看到,它们决定了物质的大部分与温度有关的性质. 正如一条直线仅由两点连成的一样,一种温标是由两个固定的且可重复的温度来定义的.最初,在一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水银柱,或760托)时,摄氏温标是定冰之熔点为0℃和水之沸点为100℃,绝对温标是定绝对零度为oK和冰之熔点为273K,这样,就等于有三个固定点而导致温度的不一致,因为科学家希望这两种温标的度数大小朝等,所以,每当进行关于这三点的相互关系的准确实验时,总是将其中一点的数值改变达百分之一度. 现在,除了绝对零度外,仅有一固定点获得国际承认,那就是水的“三相点”.1948年确定为273.16K,即绝对零度以上273.16度.当蒸气压等于一大气压时,水的正常冰点略低,为273.15K(=o℃=320°F),水的正常沸点为373.15K(=100℃=212°F).这些以摄氏温标表示的固定点和其他一些次要的测温参考点(即所谓的国际实用温标)的实际值,以及在实验室中为准确地获得这些值的度量方法,均由国际权度委员会定期公布.

初学查理定律时,我们知道,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一定时,压强与摄氏温度不成正比.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一定时,它的压强与温度成正比呢?
很自然地,我们用"外推法",将等容线反向延长与横坐标(t轴)交于一点(如图),令P=0时,Pt=P0(1+)=0由得出t=-273°C.经过精确的实验证明,上述的t=-273°C应为-273.15°C.早在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开尔文)首先创立了以t=-273.15°C为零度的温标,称之为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t=-273.15°C定义为OK,即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能否到达呢?人们是从液化气开始,十步步地逼近它的.早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利用加压法对氨气进行液化,得出了-110°C(163K的温度.利用这种方法以及后来的级联法(即采用临界温度下气体逐渐蒸发冷却而获得较低温度),在-140°C(133K)液化了氧气,-183°C(90k)液化了氮,在-195°C(78K)液化了一氧化碳.1898年,英国人杜瓦用多孔塞膨胀法在-240°C(33k)的低温下液化了氢气,随着固化氢的成功,得出了18世纪的最低温度-259°C(14k).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仪器的更新,我们离绝对零度越来越近: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成功地实现了4.2k的低温把自然界中最轻的隋性气体氦液化了.随后,昂尼斯又叩开1k的大门,获得0.7k的低温.
在通往绝对零度的道路上,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超导电性,超流动性等.为使这些有用的技术造福人类,科学家继续前进.1926年,德拜与吉奥克用磁冷却法达到了10-3k,后来又攻破了10-6k,离绝对零度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人们感到,越是逼近它,达到它的希望越是遥远,这正如一条双曲线,它只能是无限地接近坐标轴,而绝对零度这个宇宙低温的极限,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
20世纪的最低温是10-6k,21世纪又是多少呢?人类能否打破绝对零度呢?只能拭目以待.

我记的书上好象说没有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其实绝对零度也只是一个抽象词,因为找不到绝对零度。温度只能逼近绝对零度,而不能到达绝对零度。
但我还是感觉有比绝对零度更地的温度。呵呵,直觉。

物质内能指的就是分子动能和势能,不考虑分子内部。就象物体动能不考虑分子无规则运动一样
不存在比绝对零度更低的温度,因为物质内能不可能是负值(在现有科学体系下)

那是不可能的

-273.15°C,俗称绝对零度,据说在这一温度下,所有的分子都停止运动。
绝对零度目前是达不到的 所以无法作出任何有证据的结果

绝对零度,即绝对温标的开始,是温度的极限,相当于—273.15℃,当达到这一温度时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热量运动都将停止。这是一个只能逼近而不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人类在1926年得到了0.71K的低温,1933年得到了0.27K的低温,1957年创造了0.00002K的超低温记录。目前,人们甚至已得到了距绝对零度只差三千万分之一度的低温,但仍不可能得到绝对零度。
如果真的有绝对零度,那么能...

全部展开

绝对零度,即绝对温标的开始,是温度的极限,相当于—273.15℃,当达到这一温度时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热量运动都将停止。这是一个只能逼近而不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人类在1926年得到了0.71K的低温,1933年得到了0.27K的低温,1957年创造了0.00002K的超低温记录。目前,人们甚至已得到了距绝对零度只差三千万分之一度的低温,但仍不可能得到绝对零度。
如果真的有绝对零度,那么能不能检测到呢?有没有一种测量温度的仪器可以测到绝对零度而不会干扰受测的系统(受测的系统如果受到干扰原子就会运动,从而就不是绝对零度了)?
确实,绝对零度无法测量,而是依靠计算得出来的,研究发现温度降低时,分子的活动就会变慢,那么通过高中阶段的气体实验定律计算就可以得出,当降到绝对零度时,分子是静止的,所以就得出了绝对零度的概念。

收起

没有可能。。

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表示那样一种温度,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所谓运动,系指所有空间、机械、分子以及振动等运动.还包括某些形式的电子运动,然而它并不包括量子力学概念中的“零点运动”。除非瓦解运动粒子的集聚系统,否则就不能停止这种运动。从这一定义的性质来看,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中达到的,但已达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内的低温。所有这些在物质内部...

全部展开

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表示那样一种温度,在此温度下,构成物质的所有分子和原子均停止运动。所谓运动,系指所有空间、机械、分子以及振动等运动.还包括某些形式的电子运动,然而它并不包括量子力学概念中的“零点运动”。除非瓦解运动粒子的集聚系统,否则就不能停止这种运动。从这一定义的性质来看,绝对零度是不可能在任何实验中达到的,但已达到绝对零度以上百万分之一度内的低温。所有这些在物质内部发生的分子和原子运动统称为“热运动”,这些运动是肉眼看不见的,但是我们会看到,它们决定了物质的大部分与温度有关的性质。 正如一条直线仅由两点连成的一样,一种温标是由两个固定的且可重复的温度来定义的。最初,在一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水银柱,或760托)时,摄氏温标是定冰之熔点为0℃和水之沸点为100℃,绝对温标是定绝对零度为oK和冰之熔点为273K,这样,就等于有三个固定点而导致温度的不一致,因为科学家希望这两种温标的度数大小朝等,所以,每当进行关于这三点的相互关系的准确实验时,总是将其中一点的数值改变达百分之一度。 现在,除了绝对零度外,仅有一固定点获得国际承认,那就是水的“三相点”。1948年确定为273.16K,即绝对零度以上273.16度。当蒸气压等于一大气压时,水的正常冰点略低,为273.15K(=o℃=320°F),水的正常沸点为373.15K(=100℃=212°F)。这些以摄氏温标表示的固定点和其他一些次要的测温参考点(即所谓的国际实用温标)的实际值,以及在实验室中为准确地获得这些值的度量方法,均由国际权度委员会定期公布。

初学查理定律时,我们知道,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一定时,压强与摄氏温度不成正比。那么,怎样才能使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一定时,它的压强与温度成正比呢?
很自然地,我们用"外推法",将等容线反向延长与横坐标(t轴)交于一点(如图),令P=0时,Pt=P0(1+)=0由得出t=-273°C。经过精确的实验证明,上述的t=-273°C应为-273.15°C。早在19世纪末,英国科学家威廉·汤姆(开尔文)首先创立了以t=-273.15°C为零度的温标,称之为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t=-273.15°C定义为OK,即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能否到达呢?人们是从液化气开始,十步步地逼近它的。早在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利用加压法对氨气进行液化,得出了-110°C(163K的温度。利用这种方法以及后来的级联法(即采用临界温度下气体逐渐蒸发冷却而获得较低温度),在-140°C(133K)液化了氧气,-183°C(90k)液化了氮,在-195°C(78K)液化了一氧化碳。1898年,英国人杜瓦用多孔塞膨胀法在-240°C(33k)的低温下液化了氢气,随着固化氢的成功,得出了18世纪的最低温度-259°C(14k)。
进入20世纪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仪器的更新,我们离绝对零度越来越近: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成功地实现了4.2k的低温把自然界中最轻的隋性气体氦液化了。随后,昂尼斯又叩开1k的大门,获得0.7k的低温。
在通往绝对零度的道路上,科学家发现了许多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如超导电性,超流动性等。为使这些有用的技术造福人类,科学家继续前进。1926年,德拜与吉奥克用磁冷却法达到了10-3k,后来又攻破了10-6k,离绝对零度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人们感到,越是逼近它,达到它的希望越是遥远,这正如一条双曲线,它只能是无限地接近坐标轴,而绝对零度这个宇宙低温的极限,只能是可望不可及的。
20世纪的最低温是10-6k,21世纪又是多少呢?人类能否打破绝对零度呢?只能拭目以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