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善是如何被证明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10 03:45:37
人本善是如何被证明的人本善是如何被证明的人本善是如何被证明的我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最重要的是如何定义“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马”,以便跟弗

人本善是如何被证明的
人本善是如何被证明的

人本善是如何被证明的
我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理解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最重要的是如何定义“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马”,以便跟弗洛伊德的“自我”以及我们日常所指的“自我”(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平”)区分开来.对于如何定义这些自我,我没有准确的把握,所以我还是依照他们原来的概念来称呼它们. 我原来理解的人性,是在综合对比之后得出人本恶的(起码是不善不恶的).我原来理解的“自我实现”,是一个过程,是从人出生开始的一个过程,或者说是一个终点为“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由于起点的恶,过程就指向了恶(自倾向性).那么就产生了疑惑,就认为“自我实现”是一个空想和妄想.现在正是回头思考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和自我马的定义,使我发现自我平与自我马有差距、有不同.自我马是个高级概念,指的是具备了全部条件的自我,这样一来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就是一个起点、一个高级阶段,或者说是一个目的地,一个质变的阶段,而不是过程,如果非要说是个过程也是从满足了前面4个需要之后才开始的一个过程.只有完全经历了并完全满足了前面的4个层次的需要之后,而且这4个需要都是已经完全具备、根本不会再产生满足的动机要求了,才能产生“自我实现”这个需要!“自我实现”是从这个点开始的需要,开始的阶段,“自我实现”这个概念是马斯洛也无法描述完全的,因此他称之为“自我实现”,我称之为的自我马诞生了. 这个自我马是一个全新的自我、初步完善的自我,相对于前面的自我就是善的了!那么人是否能够成为这样一个“自我实现”的自我马呢?如果有这样的人出现过,我们也就能够确认这个阶段或者这个点是存在的,确认了这个存在,也就可以用倒推的逻辑来证明人本善! 这样的人在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过,比如老子,庄子,孔子,释迦牟尼,耶稣(姑且算吧)得道的高僧等等.他们都经历过前4个需要的满足阶段,获得满足之后开始了“自我实现”的旅程,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坐标和路径、指路牌.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入了寺庙,得到了衣食保障(虽然只是青菜豆腐和麻衣草鞋),有了安全的保障,有了归属感(属于修行的团体)和爱(最简单知道爱自己了并被师父或同门或香客所爱),得到了师父或同门或香客的尊重.那么他就具备开始自我实现的可能了,一旦产生这个需要、开始这个阶段,那么他觉悟的那一天就实现了自我实现.上面列举的其他人至少只会比这个人获得的更多而不会少,这样一群人证明了自我马是可以实现的.从他们对别人的影响和作用来看是相对来说更好的更善的,说明自我马是善的.这样也就证明了自我实现这个阶段存在了!回过来,我们也就可以倒推出来,人本善(起码是不恶)!(还是自倾向性)孤证不为证. 我们再来用老子的理论证明一下:老子认为万物都遵循“道”的规律,人是万物之一当然也是要遵循“道”的规律了(这里就不解释道是什么了).“道法自然”.自然是善还是恶呢?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来认识的话,自然是无善无恶的.那么人之初,肯定是无善无恶的(起码不恶)!人当然不能归到恶的那边去,所以如果非要用善恶这个相对的概念来说的话,那么人只能归到善的这一边了.所以,我现在认为人本无善恶或者说人本善!一个本善的人,最后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是能够走向自我实现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又联想到梁涑溟的那句话:共产主义无非儒释道.信哉!善哉!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生存的需要)、奴隶社会(安全的需要---财产被保护)、封建社会(爱和归属的需要---国家的产生---东西方的分类不同)资本社会(尊重的需要---尊重人权).人类今后将要走向共产社会(自我实现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马克思语),实际上就是那个自我实现的临界点之后的阶段.共产主义指向世界大同---善!儒家:《大学》致知,格物,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物格而后知至”到“国治而后天下平”,是反向逆推.指出在一个前提得以实现的情况下会产生的结果.天下的万事万物,如果能够推究出其内在的“理”,就会真正地丰富人的知识,人的知识得到丰富了,就使得意思所发,自然诚实无欺章思诚实了,心便有了主干,也就不会偏颇邪僻了.心志端正而不受外物诱惑,身子自然便会修洁.”《孟子》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意思是说只有虚才能通,通则感,感则善.圣人之所以和平天下者,能感人心而已.这些不正是类似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中国说法吗?最后也还是指向世界大同---善!释:即佛.“南无阿弥陀佛”是皈依无限光明的智慧(成荣信教授语) "南无"是归向于、礼敬于……之意.(可等同于皈依)“阿弥陀佛”是一个"有无量功德的觉悟者"的名字,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称号,其中有十二种与"光"方面有关,一种与寿命方面有关,前者总称"无量光佛",后者称"无量寿佛".“佛”是指觉悟者.有觉悟的人就是佛.---我以前不知道在哪里学来的解释.其宗教形成过程不是非常清楚只是略知一二,但知道最终的指向还是净土、乐土,也即世界大同佛教‘人间净土’的思想同社会主义不矛盾(赵朴初语).善!“道”,前面已经说过了老子的思想就不再详述.只补充一句,道教其实跟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只是中印文化不同而已.善!古今中外还有好多的宗教、文化都指向了名称不同的世界大同---善!人本善.证毕.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43年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该理论基于两个基本假设:
1.人主要是受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所驱使的需求动物.人类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当个人满足一种需求之后,就会产生另一种需求.
2. 人类所追求的需要具有普遍性,这些需要有层次之分.
由此,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
其中,生理需要是维持人类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衣、食、住、行、性的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就会产生安全需要,如避免职业病及事故,摆脱失业威胁及某些社会保障的需要.再上一层需要,是社交的需要,如满足归属感,希望得到友爱等.尊重需要可分为内部尊重及外部尊重.前者指希望自己有实力,后者指对地位、威望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人的最高需要,要求实现个人抱负,施展才能.马斯洛认为,上述五种需要是按次序逐级上升的.当下一级需要获得满足之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行动的动力了.人的五种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无意识的.对于个体来说,无意识的动机比有意识的动机更重要.对于有丰富经验的人,通过适当的技巧,可以把无意识的需要转变为有意识的需要.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
试验证明,当人呆在漂亮的房间里面就显得比在简陋的房间里更富有生气、更活泼、更健康;一个善良、真诚、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体会到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当人们在外界发现了最高价值时,就可能同时在自己的内心中产生或加强这种价值.总之,较好的人和处于较好环境的人更容易产生高峰体验.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揭示人类复杂的需要的普遍规律性做出了贡献,且具有直观、易于理解、相对较合理等特点,因此成为国内外许多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础.但在心理学界,对该理论还是存在比较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该理论过分强调了人的生理属性,并且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横向联系,即同一时间内一个人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这些需要相互矛盾,导致动机的斗争;有些人认为该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人的需要是复杂的,往往不能机械地、绝对地按层次进行划分,也并不一定严格地按上述各个层次逐级去满足.例如,会有这样的人,在其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却一味地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