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NGERS AT THE GATE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04 14:05:32
STRANGERSATTHEGATE怎么样STRANGERSATTHEGATE怎么样STRANGERSATTHEGATE怎么样当年魏教授的荣休庆祝会上,有人曾经开玩笑地提出,我们要继承“伯克利学派(B

STRANGERS AT THE GATE怎么样
STRANGERS AT THE GATE怎么样

STRANGERS AT THE GATE怎么样
当年魏教授的荣休庆祝会上,有人曾经开玩笑地提出,我们要继承“伯克利学派(Berkeley School)”,做“魏氏传人(Wakemanian)”.后来魏教授当年最早的一批学生之一,周锡瑞补充道:“如果有什么可以被称作伯克利学派的话,那就是一种国际视野(global perspective).” 我还想加上一句,如果你想看看什么是国际视野的范本的话,请看《大门口的陌生人》.这本书是魏教授博士论文改写成的,1966年出版时作者只有29岁.当年他选这个题目的初衷是想发现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社会根源,我们也的确可以看到书中在这方面有所涉及.但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其实远远大于这个初衷.首先,我们要理解这本书的写作背景.1950、60年代的美国中国研究学界,是费正清“冲击-反应”模式的天下,讨论的焦点在西方如何冲击封闭落后的中国,而中国又是如何做出(失败的)反应.但是在费正清的学生辈中,新的研究思路正在兴起.随着美国战后历史学界的重心转向社会史,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焦点也从传统的外交和政治领域转向社会.对晚清社会研究的日益深入,让这群年轻的学者开始怀疑这种“冲击-反应”模式的有效性,尤其是鸦片战争的划时代意义.有明显证据显示社会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开始崩坏.1960-70年代,好几个后来非常有名的学者(当时都还是博士研究生)都在做关于19世纪农民起义和造反的研究.其中包括孔飞力(Philip Kuhn)的《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韩书瑞(Susan Naquin)对1813年华北八卦教叛乱的研究、裴宜理对淮河流域叛乱和造反活动长达一百年的结构性研究.他们都希望在中国社会本身寻找变革内驱力.换句话说,他们都是柯文概括的那批“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历史学家.然而,魏斐德对以广州为中心的华南社会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种种变化冲突的研究,可以算是这一新范式的一部分,却又不能完全被“中国中心观”所概括.这个研究在60年代完成,当时他可以用的中文材料相当有限,只有已经编辑出版的《筹备夷务始末》和华南各地方志外,几乎没有其他更详细可靠的档案材料可用.但是,魏教授从英国政府档案中发掘了大量英国外交官和海军军官的回忆录和报告,作为对中文史料的补充,从而弥补了档案史料不足的缺陷.因此,魏斐德的研究并不是“中国中心”的,毋宁说他是站在了局外,一方面是从外而内,从中英两国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华南当地社会的变化,另一方面又是从内而外,从华南社会的结构变化来解读当时清廷的对外政策和当地的中外关系.正是这种非中非西的视角,造成了魏式学派独特的“国际视野”.(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