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李姓的来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01 04:41:10
求李姓的来源求李姓的来源求李姓的来源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

求李姓的来源
求李姓的来源

求李姓的来源
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他族改李姓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西夏李元昊自称鲜卑拓跋氏之后.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回族李氏是七世纪以来少数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来中国并定居;十三世纪以后又有一部分中亚细亚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他们在与汉、维吾尔、蒙古族相处的过程中形成回族,又称“回回”.回族散布面广,主要与汉族杂居,以西北地区及河南、河北、山东、云南、安徽、辽宁、北京等省、市分布较多,约有七百三十万人.李氏在回族中所占比例较高,有些直接来自古波斯或阿拉伯,波斯人李玹,为五代时前蜀炼丹家.其先祖在隋朝时期,来华做生意,并定居'卜来,改李氏.唐末,安史之乱,其家为避难,随僖宗迁徙到四川梓州(今三台县).其兄李珣,为五代时前蜀文学家,花间派词人.著有《琼瑶集》、《花间集》,流传于世.其妹李舜玹,是前蜀后主的王妃,为女画家、书法家、诗人.这一家兄妹三人,仍以李姓传名至今.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
  另外,还有自称为常山愍王之后、名叫载义的,也成为李氏中的一支--范阳李氏.范阳郡,治在今陕西大兴县.载义曾任范阳太守,以其居地,称其为范阳李氏.
  唐朝时期,有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
  元朝大臣李庭,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于金未来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选择了李姓,改蒲察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有叫李满住的,也是改其原姓为李氏的.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称蒲察李.明代著名思想家、
  高句丽国,曾在汉武帝时,成为汉朝的一个县.至唐朝,李勋灭高丽,纳其人民为大唐国民,此间受汉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唐朝时,有高丽人本名怀玉,为唐朝平卢节度使,因功被赐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东十五州之地.
  他姓改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唐开国元勋诸将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另据载,文学家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来改姓李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