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15 10:07:13
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的时候,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处于上

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急,简述晚清汉族地主势利崛起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正当清朝国势日趋衰微的时候,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处于上升阶段 .鸦片战争战败后,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加之外国侵略 势力所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群众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清政府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联合和依靠汉族地主阶级一起维护摇摇欲坠的腐朽统治 .镇压1851年爆发的天平天国运动是晚清联合和依靠汉族力量的开始 .为了挽救败势,即位不久的咸丰帝先后任命林则徐、李星沅为钦差 大臣,赴广西镇压太平军,“同时,又先后任命徐广缙、陆建瀛、向荣等人为督办军务的钦差 大臣,连同林、李两人,咸丰即位的前四年中共有五个汉族官僚享此殊荣,与同时期的旗员钦差 大臣(纳尔经额、琦善、胜保、托明阿、和春)人数恰好相同 .这自然更是清代空前未有的事 .”⑤咸丰帝已经认识到,要稳定大清基业,应付“内忧外患”,必须像镇压白莲教起义一样依靠地方汉族地主武装 .满洲 贵族中的一些要员也公开主张重用汉臣 .大学士、军机 大臣文庆就曾谏道:“欲办天下事,当重用汉人 .彼皆从田间来,知民疾苦,熟谙情伪 .岂若吾辈未出国门一步,懵然于大计者乎?”⑥于是,清廷谕令各地广办地方团练,与清政府一同镇压太平天国 .曾国藩的湘军(1853
  年)、李鸿章的淮军(1861年)便应运而生,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 势力在几年内迅速发展起来 .1861年11月“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继续重用汉人 .她任命曾国藩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与道光朝甚至与政变前相比,汉族 势力开始急剧膨胀,“同治二年(1863年)七月湘军集团已经在督抚中人数占据了多数,为总督者除曾、骆外,尚有刘长佑(直隶)、左宗棠(闽浙)和毛鸿宾(两广),共5人 .李鸿章、唐训方、阎敬铭、曾国荃、沈葆桢、严树森、恽世临、郭嵩焘、刘蓉等人,也分别出任江苏、安徽、山东、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陕西省巡抚 .”⑦如果连同其他汉人,汉人出任督抚的人数就更高,以至于“(同治)三年五月,总督只有一个旗人,巡抚一个也无 .”⑧从满汉关系来说,由于湘淮军将帅拥有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其权力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封疆大吏,原有高度集权的权力模式开始受到地方汉族 势力的挑战,反映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它透露出满汉 势力此消彼长的历史信息 .
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冲击下几乎垮台 .为了迎合列强的需要,安抚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调和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的矛盾,达到“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的目的,从1901年起,陆续推行“新政” .鉴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推动的国内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地方督抚对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立宪派要求变更政体,实行君主立宪主张的支持,迫使清政府在1906年9月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清末的君主立宪之争,始终贯穿着满汉 势力的争斗 .以慈禧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企图通过推行新政削弱地方督抚的 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满洲 贵族的统治地位;地方督抚则打算通过立宪增强地方的权力,拓展自己的 势力 .这样满汉地主官僚的关系更加紧张,明争暗斗进入了炽热化阶段 .1908年11月,光绪帝和慈禧相继死去,宣统帝即位,由其父载沣监国摄政 .在内外压力下,“宣统三年四月初十日(1911年5月8日),清廷发布内阁官制和任命总理、协理 大臣以及各部 大臣的‘上谕’:总理 大臣庆亲王奕匡力(宗室)、协理 大臣大学士徐世昌(汉)、大学士那桐(满)、外务 大臣梁敦彦(汉)、民政 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度支 大臣加贝勒衔镇国公载泽(宗室)、学务 大臣唐景崇(汉)、陆军 大臣荫昌(满)、海军 大臣加郡王衔贝勒载洵(宗室)、司法 大臣绍昌(觉罗)、农工商 大臣加贝勒衔贝子溥伦(宗室)、邮传 大臣盛宣怀(汉)、理藩 大臣寿耆(宗室) .”○11内阁总理、协理和各部 大臣13人当中,满族 贵族9人,汉族官僚仅4人;而9个满族 贵族中,皇族又占7个 .如与过去各部尚书满汉各半的规定相比,汉族反而大大减少 .所以,当时人们把这个所谓“责任内阁”,称之为“皇族内阁” .清廷的“预备立宪”闹剧,不仅没有达到抵制革命、巩固其专制统治的目的,反而更加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增加了资产阶级立宪派的怨恨和汉族官僚的离心 .对清政府彻底失望的立宪派人士,纷纷到革命派方面寻找出路 .曾经为“改良”还是“革命”激烈论战的资产阶级中上层和下层,终于走到了一起,清王朝彻底孤立了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第二年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清政府被迫启用汉族官僚,袁世凯凭借其嫡系北洋军,取得了内阁总理 大臣的实权,在南北妥协之后,2月12日,宣统帝不得不宣布退位 .综上所述,晚清七十多年的历史中,满汉关系经历了满汉矛盾缓和、汉族地主 势力急剧上升、满汉博弈、满洲 贵族最后反扑及失败四个阶段 .为应付“内忧外患”,使很大一部分原属中央政府的权力转入督抚之手,形成清朝政权内轻外重的局面,渐显“督抚专政”之势 .“这种局面,咸、同后,日益加甚,到光绪末年,朝迁一兵、一卒、一饷、一糈,都不得不仰求于督、抚 .而为督、抚者,都各专其兵,各私其财,唯知自固疆圉,而不知有国家,故康有为至以当时十八行省,比于十八小国 .”○12究其变化原因,晚清满汉矛盾的上升主要是与汉族 势力的迅速崛起分不开的 .汉满洲 贵族感到统治权力受到了挑战,而汉族 势力的上升,又是清朝国力的下降无法应付“内忧外患”,被迫启用汉族地主武装的结果 .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清政府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地方主义的膨胀,同时清政府没能处理好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最终为清政府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在分析晚清满汉 势力的消长及其原因时,也要看到满汉民族融合所起的作用 .乾隆朝以后,以及晚清初期满汉矛盾日益走向缓和就是例证 .晚清后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由于受满汉矛盾日益激化的时代背景影响,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反满”口号,但是不久,就认识到了其缺陷 .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看到了在劳动人民中满汉已经融合的现实,革命派纠正了其狭隘的“反满”思想的错误认识,认为革命的目的不是什么“种族复仇”,而是推翻清政府,去其专制,“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13清朝灭亡后,没有发生民族仇杀,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所以,晚清满汉满矛盾的上升特别是满洲 贵族和汉族上层地主阶级及随后兴起的资产阶级矛盾的激化,可以说,只是满汉民族融合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过程中的一个小波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