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14 05:48:12
许振超的故事许振超的故事许振超的故事许振超事迹摘抄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今年54岁,是“文革”时期毕业的“老三届”.这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受教育少,年龄偏大,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下岗再就业的“特困户”.国家

许振超的故事
许振超的故事

许振超的故事
许振超事迹摘抄
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今年54岁,是“文革”时期毕业的“老三届”.这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受教育少,年龄偏大,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下岗再就业的“特困户”.国家专门实施了“4050”工程,扶持这部分人再就业.但许振超不但没有下岗,而且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在合资公司里再担重任,连外国合资方都佩服他.许振超踏着时代节拍前进的武器是“学习”.他在日记中写到:“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
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
回首走过的人生道路,许振超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过大学”.恢复高考时,由于对数学、语文、化学等科目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他自知考不上,就没报名参加高考,这成了他一生中的痛.
许振超小时是班干部、学习尖子,一心要考清华、北大,成为一名科学家.一场“文革”,把他和他同一代人的上学梦冲跑了.许振超对记者说:“我苦闷了一段时间后坚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只有发奋学习才能成就未来.”
多年来,他始终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刚进青岛港当皮带机电工时,他努力学习电工知识,看设备图纸,逐渐掌握了电工技术.领导见他好学,就调他去操作当时最先进的机械门机.他更来劲了,把队里仅有的几本技术书都看遍了,就到处找同学借书看.还从牙缝里省钱买书.新书贵就买旧书,他骑自行车跑40多里路,到书摊上讨价还价买旧书.
许振超的妻子许金文对记者回忆起许振超专心学习的一件往事.有一个星期天,她在厨房里用高压锅做饭,外面有人叫她.走时,她嘱咐许振超扣好锅盖.许振超当时忙着查阅司机培训资料,答应了一声,起身把锅盖扣上,又坐下继续写.一会儿许金文回来了,转身要进厨房,只听“砰”的一声,门窗都鼓开了.厨房里全是蒸气,骨头汤喷了满厨房,高压锅锅盖炸扁了抽油烟机,又飞到墙上,把墙砸了个洞.许金文衣服上也溅上不少.原来,许振超把锅盖只扣了不到一半.
记者问他:你学习的时间哪里来?许振超笑笑说:“时间是挤出来的.”多年来,工友们打扑克、下象棋、或是一块儿撮一顿时,他都在读书.
明港公司桥吊队副队长薛中乐谈起许振超,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俩一起在黄岛宿舍住宿时,很晚了,许振超还在学习.为了不影响薛中乐,许振超装了台灯,用报纸挡住台灯光线.有一次许振超不知不觉靠在床头睡着了,突然被老薛推醒,原来报纸已经被烤糊,差点着火.
许振超说:“在别人眼里,学习是一件苦事.但对我来说,学习带给我无穷的快乐.每当我攻克一个难题,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
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许振超的学习是围绕着工作进行的.工作中只要碰到了难题,他就开始学习,从学习中寻找攻克难题的钥匙.他有记笔记的习惯.记者阅读了他厚厚的读书笔记,里面包括电器原理、钢丝绳种类及承重、发电机原理及故障排除、安全事故、股票、国企改革、计算机、英语等内容.
许振超回忆说:“刚开门机时,我不留神胳膊肘碰到了电闸,门机突然断电.电工重新调整了控制器的电源线,门机恢复作业,并说没多大的事儿.”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他下定决心钻研门机操作控制原理.随着对机械了解的加深,他又不断地琢磨、钻研机械为什么会出故障,电线和保险丝怎么会烧断,继电器的加速时间为什么要设定在这个秒数等问题,有时候问得身边的技术员都难以回答.
记者看到,许振超第一本笔记是1975年记录的.第一页最上面写着:门机的构造原理及常见故障.下面列了30多个问题.再往后翻,就是密密麻麻的学习笔记和一些手绘的电路图.
许振超至今对自己学习英文记忆犹新.他刚看到随着新机器到港的英文资料时,全不认识,懵了.问大学生后,也记不住.接着,他买了一本《英汉词典》,看着图纸,对照词典认单词,一个一个地背.他回忆说:“那段时间真遭罪,一个单词反复背.”就这样,他翻译出厚厚的两大本英文图纸.
学计算机时,他把计算机原理贴在笔记本上,把不认识的英语单词抄在笔记本上,天天背,很快,就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了.
他曾经在安全科工作过一段时间.记者在他的笔记上看到,他将事故的定义、原因、种类、如何减少事故等一条条都抄在笔记本上.
一次吊运两个集装箱,其安全操作规程在世界上是空白.许振超安排一名技术主管来做.技术主管答应后,找来了厚厚的随机资料,翻开一看,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英语,就把它撂到了一边.许振超利用晚上时间,一句一句地翻译,结合工作经验,没几天就拿出了《桥吊双箱吊具操作规程》.技术主管们都从心底佩服他.
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
许振超坚持了30年的自学,家里与机械、电气有关的书籍、报刊、工具书等摆满了书橱,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读过的各类书籍有2000多册,写了近80万字的读书笔记.
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振超学出了名堂.
在青岛港里,许振超虽然是工人,但从上到下都把他划到技术人员圈里.青岛港与英国铁行、瑞典马士基、中国远洋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时,他反而进一步受到重用,被聘请出任专管设备和技术员的技术部固机部经理,手下工程师就有40多名,名正言顺地走进了技术管理人员的行列.合资公司开给他的月工资超过6000元,不但是固机部里最高的,而且比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还高.公司前两年还专门奖励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
最令许振超自豪的是,青岛港几乎不用请外人帮助修理桥吊设备故障,他们有能力自己排除.看着设备转得安全,许振超说:“这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技术部技术主管刘俊泉是许振超的手下.他1986年大专毕业后,就和许振超共事.他说:“从文凭上看,我比老许高,但他做了我的领导,我服气,因为他的技术领先于我.我年轻时打扑克、下象棋,他则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比我大11岁,学习起来吃力得多,但他坚持学习,超过了我.现在我觉得不学没有出路,我业余时间也在学习.”
许振超在日记中写道:“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要自己教育自己”.正是凭着这种韧劲,许振超学得真功,从工人迈进了技术主管的行列,并创造了世界记录.

总有一种精神让人感动
—金牌工人许振超的故事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个人成功的背后,总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手绝活、两破世界纪录的金牌工人,许振超的成才之路没有捷径可走.
在青岛,在码头,在桥吊的驾驶舱里,记者搜集到了许多发生在许振超身边的小故事,它们就像成串成串的珍珠,闪耀出璀璨而迷人的光泽,深深地感动着倾听故事的人.
第一个会修门机的司机
干皮带机电工,他努力学习电工知识,看设备图纸,逐渐掌握了电工技术.由于好学,他被调去操作当时最先进的机械———门机.起初,由于对门机的性能不了解,许振超吃了不少苦.有一次,他稍不留神,胳膊肘便碰到了电闸,门机突然断电,无法正常运转,他吓坏了!电工重新调整了控制器的电源线,门机才恢复作业.虽说这是件小事,但对许振超的触动很大,门机司机不掌握相关电路知识,闭着眼摸“把子”,真是寸步难行啊!
从那时起,他便下定决心钻研门机操作控制原理.他借来电器图纸,把电器原理图分成几个部分,抄录到小本子上,随身携带;又在电器的重要部位标上名称,用笨办法,一点一点地学,还主动向技术人员请教.
随着对机械了解的加深,他又不断地琢磨机械为什么会出故障,电线和保险丝怎么会烧断,继电器的加速时间为什么要设定在秒数等问题,有时候问得身边的技术员都难以回答.后来,他就试着修门机,成了队里司机中第一个会修门机的人.
工程师的佩服之情
为了追寻一条新闻线索,一名记者专门打电话到上海,找到一位姓陈的工程师,问他对许振超的印象.这位工程师说:“我认识老许十几年了,他的桥吊运行、管理、维修技术不光是在青岛港,就是在全国也是数一数二的,是名副其实的桥吊专家.他身上总有一种不满足的创新精神,再先进的设备,他都敢改.”
原来,这位工程师就是当年青岛港安装新型桥吊时,被撤换下来的厂方现场指挥,顶替他的正是许振超.这位工程师不但没有记恨在心,而且十分尊重、佩服许振超.十几年来,他所负责的20多条桥吊工艺的改进和设计,都听取了许振超的意见.去年《文汇报》报道许振超的事迹,看到报纸后,他还专门给老许打电话,“你上报了!”
敢碰“王牌”
许振超修桥吊的技术,不只限于排除一般性机械故障,而且连一些精密的技术部件也敢碰.
桥吊上的重量传感器是国外厂家的“王牌”产品,按规定不能打开,坏了只能换.有一次,这个重量传感器坏了,他打开一看,只见竹子洞大小的空间里,布满了蜘蛛网般的电阻丝,像人的大脑神经一样.这玩艺儿能修吗?工友们望着他一脸怀疑.
许振超憋足了一口气:外国人能造出来,咱就一定能修好.他把重量传感器拆下来,带回家仔细研究,将每根线的颜色、位置都做好记录.然后,他戴上眼罩,拿着修表用的游丝镊子,小心翼翼地一根一根检查,终于发现是一根细如蚕丝的电阻丝断了.
毛病找到了,但焊接更为关键.焊点比芝麻粒儿还小,焊不好,就前功尽弃.他将自己最顺手的电烙铁磨尖,自配了焊料,顶着强光,像脑外科医生做微循环手术一样,屏住气,稳住手,一点一点地试探着焊接,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再来一次.用了整整一周的业余时间,老许终于将外国人的“王牌”产品攻下来了.
老大哥
在职工眼里,许振超是老大哥,只要有困难,他都会无私帮助.在家属眼里,许振超是自己的亲人,只要有困难,就可以找他.
桥吊队有个惯例,只要工友有困难,许队总是发动大家捐款.一位工友的妻子得了尿毒症,许队组织全队为他捐款4000多元,而他自己就掏出了2000元.几年来,许队已经捐了上万元.他常说,只要在这个集体里工作过,全是自家人,人走茶不凉.他至今还与已经离开桥吊队的农轮工保持联系,听说有人生活出现困难,他总忘不了捎去一二百元.
许振超为职工配备了“两卡一册”.“爱心卡”是给职工家属的,写着“有事找振超”.“安全卡”是专门给职工的,上面记录着一些不安全隐患.而“小册子”记录着每一名职工的家庭情况,职工结婚他送去祝福,职工亲属生病他去探望,就像对待家人一样,他毫不吝惜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心.
正是有了这样的“老大哥”,才有了一个温馨如家的桥吊队.
榜样的力量
工友王培山来自山东胶州农村,全家十几个人千辛万苦地供他上学,一心指望他有出息.2001年大学毕业后,他满怀憧憬和抱负来到了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桥吊队.
正是前湾码头刚刚启动的时候.他永远都忘不了上班第一天的情景.这是什么现代化码头啊,大片大片的黄土,一望无际的沼泽,除了临近海边有50米宽的硬化路面外,整个码头就是一片荒野之地.正是冬天,风像刀子一样刺骨.
看着大学同学每天出入写字楼,他有些动摇了.但让他不解的是,身边这个在年岁上相当于他父辈的许队,却工作得十分起劲.有一次下班后,他忍不住问许队,你不觉得苦吗?
3年过去了,当王培山坐在记者面前回忆这段往事的时候,还是那样激动.他清晰地记得,表情木讷的许队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因为喜欢,所以就不觉得苦.
这句听似平淡的话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年轻人的心,也影响了他一生的抉择.在王培山眼里,许队就是“队魂”,在这样的师长面前,你不得不学,不得不好好地学,好好地干.
如今,当年这个在思想上有些动摇的大学生,已经成长为桥吊队的技术骨干.工作上,他抢着干活,样样不落后.当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他说,许队平时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