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06 00:35:32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用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公式计算G万有引力常数M太阳质量m地球质量r日地距离T地球公转周期GMm/r^2=m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用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公式计算
G万有引力常数 M太阳质量 m地球质量 r日地距离 T地球公转周期
GMm/r^2 =m(2π/T)^2 r
r^3=GM T^2 /(4π^2)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约为一亿四千九百五十万公里 称一天文单位
「周髀算经」写成於西汉中期(西元前一百年左右),在这部数学典籍中,就记载了古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据「周髀算经」,太阳距离的求法是:先在全国各地立一批八尺长的竿子,夏至那天中午,记下各地竿影的长度,得知首都长安的是一尺六寸;距长安正南方一千里的地方,竿影是一尺五寸;距长安正北一千里则是一尺七寸。因此...

全部展开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约为一亿四千九百五十万公里 称一天文单位
「周髀算经」写成於西汉中期(西元前一百年左右),在这部数学典籍中,就记载了古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计算出太阳到地球的距离。
据「周髀算经」,太阳距离的求法是:先在全国各地立一批八尺长的竿子,夏至那天中午,记下各地竿影的长度,得知首都长安的是一尺六寸;距长安正南方一千里的地方,竿影是一尺五寸;距长安正北一千里则是一尺七寸。因此知道南北每隔一千里竿影长度就相差一寸。又在冬至那天测量,长安地方影长一丈三尺五寸。
周髀算经取夏至与冬至间,竿影刚好是六尺的时候来计算。为了说明方便,这裏将原书的简单步骤及心算部份改写成大家熟悉的算式,并以图形标示出来。这十万里,就是周髀算经所记载的太阳与地面距离。
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约为一亿四千九百五十万公里。即使将周髀算经中汉制为单位的十万里换算成今天习用的公里,数值仍然悬殊得很。理由很简单,因为汉朝人没有地圆的观念,是以在设计实验之初,就将前提建立在「地是平的」假设上,加之观测设备简陋,而得到并不周延的数据。因此周髀算经的答案是不合事实的。但是我们必须强调,这段求太阳距离的运算过程却是绝对的正确。

收起

4、太阳和行星的距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通常所说的日地距离,是指地球轨道的半长轴,即为日地平均距离。天文学中把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1AU)。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一个天文单位的数值定为1.49597870×1011米,近似1.496亿千米。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测定太阳的距离不能像测定月球距离那样直接用三角视...

全部展开

4、太阳和行星的距离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随时间不断变化的。通常所说的日地距离,是指地球轨道的半长轴,即为日地平均距离。天文学中把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1AU)。197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一个天文单位的数值定为1.49597870×1011米,近似1.496亿千米。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测定太阳的距离不能像测定月球距离那样直接用三角视差法。早期测定太阳的距离是借助于离地球较近的火星或小行星。先用三角视差法测定火星或小行星的距离,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求太阳距离。1673年法国天文学家卡西尼(Dominique Cassini)首次利用火星大冲的机会测出了太阳的距离。
许多行星的距离也是由开普勒第三定律求得的,若以1AU为日地距离,“恒星年”为单位作为地球公转周期,便有:T2=a3。若一个行星的公转周期被测出,就可以算出行星到太阳的距离。如水星的公转周期为0.241恒星年,则水星到太阳的距离为0.387天文单位(AU)。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1232408.htm

收起

是用 多谱勒 定律测出来的, ... 再根据,地球公转..
等等.
以后你会接触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