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苏轼觉得苏轼怎么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09 13:21:29
评价苏轼觉得苏轼怎么样评价苏轼觉得苏轼怎么样评价苏轼觉得苏轼怎么样“论点的新”主要体现在论者对苏轼有新的评价标准.过去对苏轼的评价总是以其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为依据,50年代以前扬苏抑王,解放以来又扬

评价苏轼觉得苏轼怎么样
评价苏轼觉得苏轼怎么样

评价苏轼觉得苏轼怎么样
“论点的新”主要体现在论者对苏轼有新的评价标准.过去对苏轼的评价总是以其对待 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为依据,50年代以前扬苏抑王,解放以来又扬王抑苏.论者认为:“把王 安石变法当作评价北宋历史人物的唯一的政治标准:凡是拥护新法的都是进步的;凡是反对 新法的就是反动的.这种作法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歪曲和背叛.”苏轼与王安石的分 岐,“归结到一点:即王安石侧重于变更法制,把‘择吏’放在次要位置;而苏轼则侧重于 ‘任人’,把变更法制置于第二位上.至于在限制豪门权贵,施行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王朝 统治等政治大方向方面,他们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王主张激进速达的变法,苏轼主张 渐进缓成的变革,从历史潮流看,都具有历史进步性.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苏轼研究中“非 此即彼”的旧模式.对苏轼的总评价,不能看其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而要全面地分析其世 界观.苏轼的世界观充满了矛盾,为何形成此状,很少有人深究,《苏轼新论》从多方面探 讨了造成苏轼复杂思想的原因,如社会历史背景、思想根源阶级根源等等.
  对苏轼文学创作上的总评价,历来推崇他开创了豪放派一代词风.《苏轼新论》中认为“豪放词”只占苏词的十分之一左右,仅用“豪放”难以概括苏词全貌,也难以正确评价苏轼的文学史地位.论者鲜明地提出这样的新观点:苏轼对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以诗为词促成了词体革命”.“如果我们能按照这样的观点,即并非以狭隘豪放风格的标准去考察苏词 的贡献,那么我们就会发现,苏轼‘以诗为词’的非凡成就,在于他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文人词的旧有格调,赋予词以新的灵魂和新的生命,即在整个词体上进行了大胆的再造,而形成为词史上的一次革命”.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