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初中科学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09 11:32:26
求初中科学论文求初中科学论文求初中科学论文论文题目:实验课,让学生充分地体验  在讲述氢气制取的课堂上,我讲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介绍了启普发生器和生成氢气的其它方法,并做了相应的演示实验.几年来,

求初中科学论文
求初中科学论文

求初中科学论文
论文题目:实验课,让学生充分地体验
  在讲述氢气制取的课堂上,我讲了实验室制取氢气的方法,介绍了启普发生器和生成氢气的其它方法,并做了相应的演示实验.几年来,我一直用这样波澜不惊、平铺直叙的方法教会了学生,而学生也“积极配合”着我,他们总是静静地听,静静地看我做完实验,然后完成我布置的作业……,临近下课时,我问学生:“对于今天老师所讲的知识,大家都听懂了吗?”,学生们纷纷表示了认可,正当我自鸣得意时,班上的王浩同学突然站起来:“老师,既然有这么多的生成氢气的方法,为什么实验室偏偏选择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
  课后,我询问了很多学生,发现这个疑惑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学生对这个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急着让我给他作出解释.要不要讲?一开始,我觉得很为难,讲吧,教材或教参中没要求教师讲述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学生还是提出来了;如果不讲,显然会打击学生的提出问题、质疑问题的积极性,长期下去,必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但这件事情却让我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问题.
  多年的教学经历,使我已经习惯于用过去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我一直是课堂的主宰者,备课上课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吸收”的地位.尽管,以往的学生在写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时,常常写错,那时,我总是简单地认为这些学生没有认真地记或者上课不认真听,根本没作深层次的研究或思考改进的方法,以至于今天,当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时我甚至还感到有点突然……,我的“经验”在学生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联想平时的教学,我常常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很少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得体验,我给予学生的,也只是表面化、呆板化的知识点.现在我才突然发现,以前的学生不能正确写出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与今天学生提出“为什么偏偏要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原因是一样的,那就是:学生得不到亲身体验,他们根本不理解!在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告诉自己必须想办法补救:
  接下来是制取氢气的实验课,我对第二天实验课所用器材与药品作出调整,在实验规定提供的药品与器材之外,我在每一张实验桌上放上了锌粒、锌粉、铁、铜、镁、铝、钠等金属与稀盐酸……
  实验课上,我当众赞扬并鼓励了王浩同学,并宣布本节课的研究问题是“实验室制取氢气用什么药品最合适?”,没想到我刚一宣布,学生就争先恐后地回答:“用钠与稀硫酸!”、“用锌与稀硫酸!”、“用镁与稀硫酸”、“用铁与稀硫酸”、“用铝与稀盐酸”……学生一开始就显现了浓厚的兴趣,我微笑地对学生说:“今天就由同学们通过小组实验,告诉老师最后的答案.”
  实验室热闹起来了,学生做得越来越开心,有的干脆把放在实验桌上的药品全部试了个遍,有的小组在做好实验后进行激烈的组内讨论…….在一边做指导的我,看着这幅生动的场面,突然感觉很惭愧:自己以前是多么的专制与武断,也真切地体会到这些“农奴”在“翻身做主人”时的可爱!
  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
  “老师,我们组先用钠与稀硫酸反应,结果反应非常激烈,我们连收集都不敢……”;
  “我们组用锌粉与稀硫酸反应,反应也非常快,我们想让他停止反应,止气夹不能发挥作用……”
  “我们组用镁条与稀硫酸反应,等我们想收集时,反应已经停止了……”
  “我们组用铁块与稀硫酸反应,等了老半天,才收集这么一点点……”
  “我们组用铜与稀硫酸反应,结果一个气泡都没有……”
  “……”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表示了赞赏,但没有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是让学生们认真考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我将药品的采购价目单展示给学生看,同时,请学生打开放在实验桌前的一瓶稀硫酸与一瓶稀盐酸,让学生观察对比.最后学生总结得出:锌与稀硫酸反应最合适.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出:在考虑类似问题时,我们应综合考虑反应能否进行?速度是否适宜?价钱是否适宜……
  整堂实验课,我一直被学生的热情感染着,从学生的精神状态与情绪表现看,学生的思维张力、专注投入程度、积极性、探究兴趣与热情都很高,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亲身的体验,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庆幸学生给了我重新认识自己并改过的机会.如果学生不提出这个问题,或许这堂实验课我会让学生按照实验手册上所要求的,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个实验,我依然只关注学生看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果,我甚至不会考虑到学生会有这个疑惑.的确,在我们的教学举止中,还残留着话语霸权,思想上还维系着教师的权威,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仅会使学生知识面狭窄,更严重的,是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丧失,这种沉旧的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已经不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
  通过这堂课,也使我深切地认识到:知识要靠学习者自主建构,而不是由老师来提供;能力需要通过个人的亲身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体验则是学生由“知识通向智慧的中介和桥梁”.因为体验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探索活动,教师应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指导者”,应当努力让每一个学习者在更为宽松的学习经历中主动参与获得体验,让学生明了知识形成的背景,在不同情境中发现事物之间稳定的联系.
  不经历真正的知识建构的过程而只是被动地接受定论,这只是停留在“知道”的层面,因为缺乏个人认知上的洞见,充其量只能算是获得了一定的信息,而不能算是拥有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这一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教育过程中知识与学生个体经验之间的适应性.只有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有深度的体验,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有的学生说:“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会明白.”这,也许就是“体验”的奇妙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