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孝义碗碗腔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9/21 07:39:24
关于孝义碗碗腔的作文关于孝义碗碗腔的作文关于孝义碗碗腔的作文有关的资料自己写个碗碗腔简介孝义碗碗腔是流传于我省孝义市的一个地方剧种,是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

关于孝义碗碗腔的作文
关于孝义碗碗腔的作文

关于孝义碗碗腔的作文
有关的资料 自己写个碗碗腔简介
孝义碗碗腔是流传于我省孝义市的一个地方剧种,是在孝义民间皮影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因以“碗碗”(碗状铜铃)为主要击节乐器而得名,又因皮影戏是夜间演出,以纱窗借光显影,故又称“月调”、“影调”、“纱窗腔”.
据传,清末光绪初年,陕西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连年大旱、寸草不生.
当地碗碗腔艺人因逃荒而流落山西,后分为南北两支,其赴北的一支,在孝义、汾阳一带,受中路梆子和孝义皮腔、汾阳秧歌等影响,逐步形成孝义碗碗腔.据老艺人回忆:约光绪中期,孝义兑镇后庄的碗碗腔皮影艺人刘够清,曾两次赴陕学习纱窗皮影的雕刻艺术,促进了碗碗腔艺术发展.同时,当地不少青年人加入影戏班,职业和半职业的戏班逐年递增,碗碗腔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另一方面,它吸收了木偶戏和晋剧、蒲剧的一些剧目,使其更加丰富.至光绪末期,孝义碗碗腔的影戏班子已达六七十个,演出场所遍布山西各地,还远达宁夏、辽宁等地,期间涌现出一批著名艺人:王宝栋技艺传神;张立广钢音铁嗓;井润元专说闺门戏,人称“小姐班”;李付德擅唱喜闹剧,被誉为“哈哈班”.此外,还有张万年、于吉荣、宋广德、耿付有等一大批青年艺人,他们的技艺各有千秋.辛亥革命以后,孝义碗碗腔逐渐衰落,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县仅存15个农闲搭伙的影戏班子,而且大部分家当破败、技艺低拙、演出质量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50年,皮影艺人那鹏飞、高仲玉、冯庭荣等将《白毛女》、《赤叶河》、《血泪仇》等现代戏搬上皮影舞台.1959年,孝义影戏班在太原组建为太原市碗碗腔剧团,并改由真人演出,从此,皮影戏碗碗腔正式发展为舞台剧.同时,孝义也成立由真人表演的碗碗腔剧团,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碗碗腔唱腔结构属于板腔体,唱句一般为七字句、十字句,偶尔也有五字句、八字句和十二字句的出现.唱起来腔随字走,四声严明.碗碗腔素有“以声传情,以唱制胜”的传统.碗碗腔的唱腔没有行当之分,只有男女之别,表现人物感情、塑造人物个性主要靠演唱者不同的唱法.这种腔既宜演现代戏,又宜演传统戏.碗碗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打击乐器和弦乐器.碗碗和节子是两种能体现其特色的打击乐器.碗碗也叫“盅盅”,用响铜做成,用细铁棒敲击,音色和碰铃相似,一般是一拍击一下.节子是连接在一起的两块檀木木板,打法灵活,没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是配合碗碗掌握唱腔速度、渲染唱腔气氛的.碗碗腔在皮影时代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称,一个班只需七八个人,文武场仅有四个人,打鼓板的兼打小锣,唱腔起板后转弹月琴,拉胡胡的兼吹唢呐,拉二弦的兼拍铰子.其余武场乐器全由一人操作,此人右手击碗碗,左手打节子,若需配马锣、铙钹时,就停下碗碗和节子,一手去拍铙钹,一手用节子去击马锣.
孝义碗碗腔的剧目可分为皮影剧目和戏曲剧目两个部分.皮影剧目较为丰富,现在收集整理好的有百余本.这些剧目既有宫廷正史,也有民间传说;既有儒窗趣闻,也有农舍佳话;既有官场角逐,也有烟花泪歌.在表演上,它继承皮影艺术一手叉腰一手做戏的传统,人物在激动时常有上身前躬、猛挺等动作,并保留了皮影侧面造型的处理手法,布景也常采用皮影雕刻剪纸图案来表现典型环境.孝义碗碗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过节听不上碗碗腔,再好的酒肉也不香”、“开年看几眼纱窗戏,一年和老婆不生气”、“听声咦咦咦,美如过生日”等民间俗语在孝义一带广为流传.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孝义碗碗腔的第一个辉煌时期,80年代末和90年代末,孝义碗碗腔曾两度晋京献演,其代表性传承人张建琴摘取了第十六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目前,孝义碗碗腔出现了诸如演出市场萎缩、观众减少、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等困扰其生存和发展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