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 周臣传的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六六作业网 时间:2024/05/01 22:04:10
新五代史周臣传的翻译新五代史周臣传的翻译新五代史周臣传的翻译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

新五代史 周臣传的翻译
新五代史 周臣传的翻译

新五代史 周臣传的翻译
王朴,字文伯,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年轻时考中进士,担任校书郎,依附于汉枢密使杨邠.杨邠和王章、史弘肇等人不和,王朴见后汉建立的时间较短,后汉隐帝(刘承佑)年少软弱,任用小人,而杨邠作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不睦,料知他一定会作乱,于是离开杨邠回到家乡.后来李业等人教汉隐帝诛杀权臣,杨邠和王章、史弘肇都被处死,这三人的门客也多被牵连,而只有王朴因为离开的早,幸免于难.
周世宗(柴荣)镇守澶州时,王朴担任节度掌书记.周世宗担任开封尹的时候,任命王朴为右拾遗,兼任推官.周世宗即位,王朴又改任比部郎中,上奏《平边策》,说:
唐朝失德而丧失了吴地、蜀地,晋朝失德而丧失了幽州、并州.考察他们之所以丧失土地的原因,就能够掌握如何平定叛乱的办法.国家失政的时候,皇帝昏庸政治混乱,士兵骄横百姓困顿,身边的人在朝内谋逆,边远的人在朝外反叛,对小规模叛乱不进行镇压他们就会自立王朝,对大规模叛乱不进行镇压,更大面积的叛乱就会发生,民心涣散,都不为国效命,吴地、蜀地乘唐朝战乱而冒称皇帝,幽州、并州乘晋朝战乱而割据地方.安定天下的办法,就在于防治唐朝、晋朝那样的失政而已.一定要先广纳贤良排斥小人,以来使政治清明;任用有才能的人,罢免没有才能的,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给与恩赐和信任,下达号令,来拉拢他们的心;奖赏有功的,惩罚有罪的,使他们能够竭力做事;谨慎节俭,使财力丰盛;减少徭役,来休养百姓.等到仓库充实、兵器具备、人才可用的时候就发动起来.叛乱的人,知道我们政治开化,上下同心,国富力强,人心安定,官员和睦,有一定要打胜的气势,则了解敌情的人就愿意为我们充当间谍,了解敌人地形的人就愿意为我们作向导.敌人的百姓和我们的百姓的心思相同,也就是和天意相同;和天意相同,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打仗的方法,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现在只有攻打吴地容易取胜,向东到海边,向南到长江,可以骚扰敌人的地方有二千里.从敌人防守较弱的地方先骚扰他们,他们防守东边就骚扰他们西便,他们防守西边就骚扰他们的东边,敌人一定会来回奔走来救援薄弱的地方,奔走之间,就能了解到敌人的虚实、强弱,攻击他们虚弱的地方,就能所向无前.不要大举进攻,只用轻锐部队骚扰他们.敌人的性格怯弱,认为我们的军队侵入他们的境内,一定还会大举来犯,就会大力发动军东防守,就会导致百姓困乏,国力衰竭,他们一旦不大力防备,我们就能获利.敌人困顿,我方有利,那么江北的几个州就是国家的了.得到江北,就利用敌人的百姓,补充我们的军队,江南也不难平定了.这样,就用较小的兵力获得大的成功.平定了吴地,则广西、广东都回称臣,湖南、四川就可以写信来招抚.如果湖南、四川不来称臣,就四面同时进攻,席卷蜀地,四川就能平定了.吴地、蜀地平定后,幽州就能趁势收复.只有那些一定要消灭的敌人,不能用恩信引诱,必须用强兵攻打,让他们兵力衰竭,士气丧失,就不足以为患边境,然后再图谋消灭.现在兵力精练,兵器具备,臣下懂法,诸将效命,今年丰收之后,就可以平定边境.
我是个书生,不足以谈论大事,如果不识大体,不合机变,请陛下宽恕我.
王朴后来改任左谏议大夫,担任开封府尹.同年,升任为左散骑常侍,兼任端明殿学士.当时,周世宗刚即位,锐意征伐,排除众议,亲自在高平打败了刘旻,回来后更加治理军队,慷慨豪迈,俨然有扫平天下的志向.多次召集大臣询问治国之道,选拔文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让他们写作《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就在被选的行列中.而当时的文士都不建议皇帝急于用兵,认为平定叛乱,应该先修德,收买民心.只有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和王朴积极上奏用兵之策,王朴认为江淮地区可以首先平定.周世宗从前就了解王朴,看到他高妙的论述后,更加认为他有奇才,召来他一同商讨天下大事,都合自己的想法,于是决心采用他的建议.显德(周世宗年号)三年,征讨淮河地区,任命王仆为东京副留守.回师后,加封他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又升为枢密使.显德四年,再次征讨淮河地区,让王朴留守京师.
周世宗时期,对外征伐,在内修订法度.王朴聪明,材智很高,不但当世政务,阴阳律历等方面,也都精通.显德二年,皇帝下诏让王朴校定大历,于是他就删减了近代不符合自然规律和流于世俗没有用的学说,制定了通、经、统三法,以每年太阳和月亮运行、变化的数据,观测日月五星,制定了《钦天历》.显德六年,又下诏王朴校正音乐,王朴认为十二律管互吹,难以达到正确的效果,于世按照汉代京房制定音律标准,以十三根九尺长的琴弦,按照管长短寸分别设定音柱,以七声为标准,演奏出来的音乐非常和谐.
王朴性格刚直果敢,又被周世宗信任,他的行为,当时的人没有敢阻挠的,但是人们也不能挑出什么毛病.周世宗讨伐淮河地区,王朴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京城更加庄严宏伟,现在京师的情况,大多是他规划的.他制定的音乐,至今还采用之,无法更改.他上奏的用兵方略,也不是只能用在一时的策略.他说的各国灭亡的次序:“淮南可以最先平定,并州是一定要消灭的敌人,在最后灭亡.”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天下,只有并州最后臣服,都像王朴说的一样.
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建造了斗门,回京,经过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疾病发作,倒在坐位上,抬回去后就死了,时年五十四岁.周世宗亲临了他的丧礼,用玉钺敲地,大声痛哭了好几次.追赠王朴为侍中.
这是全文的翻译了,无删节!

王朴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
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
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
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为开封尹,拜朴右拾遗,为推官。世
宗即位,迁比部郎中,献《平边策》...

全部展开

王朴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也。少举进士,为校书郎,依汉枢密使杨邠。邠与王
章、史弘肇等有隙,朴见汉兴日浅,隐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邠为大臣,与
将相交恶,知其必乱,乃去邠东归。后李业等教隐帝诛权臣,邠与章、弘肇皆见
杀,三家之客多及,而朴以故独免。
周世宗镇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为开封尹,拜朴右拾遗,为推官。世
宗即位,迁比部郎中,献《平边策》,曰: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观所以失之之由,知所以平之之术。
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近者奸于内,远者叛于外,小不制而至于僭,
大不制而至于滥,天下离心,人不用命,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
而据其地。平之之术,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用
能去不能,以审其材;恩信号令,以结其心;赏功罚罪,以尽其力;恭俭节用,
以丰其财;徭役以时,以阜其民。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彼方之
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
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与天
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当今惟吴易图,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
从少备处先挠之,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彼必奔走以救其弊,奔走之间,可
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彼人怯弱,知我师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一不大发则我
获其利。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乃国家之所有也。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
之兵,江之南亦不难而平之也。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得吴,则桂、广皆为
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吴、蜀平,
幽可望风而至。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力已竭,气已丧,
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一
稔之后,可以平边。
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至于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迁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岁中,迁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是时,
世宗新即位,锐意征伐,已挠群议,亲败刘旻于高平,归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
天下之志。数顾大臣问治道,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使作《为君难为臣不
易论》及《平边策》,朴在选中。而当时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谓平定僭乱,
在修文德以为先。惟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与朴皆言用兵之策,朴
谓江淮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朴,及见其议论伟然,益以为奇,引与计议天下事,
无不合,遂决意用之。显德三年,征淮,以仆为东京副留守。还,拜户部侍郎、
枢密副使,迁枢密使。四年,再征淮,以朴留守京师。
世宗之时,外事征伐,而内修法度。朴为人明敏多材智,非独当世之务,至
于阴阳律历之法,莫不通焉。显德二年,诏朴校定大历,乃削去近世符天流俗不
经之学,设通、经、统三法,以岁轨离交朔望周变率策之数,步日月五星,为《
钦天历》。六年,又诏朴考正雅乐,朴以谓十二律管互吹,难得其真,乃依京房
为律准,以九尺之弦十三,依管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
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
宗征淮,朴留京师,广新城,通道路,庄伟宏阔,今京师之制,多其所规为。其
所作乐,至今用之不可变。其陈用兵之略,非特一时之策。至言诸国兴灭次第云:
“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兴,平定四方,惟并独后服,
皆如朴言。
六年春,世宗遣朴行视汴口,作斗门,还,过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
舁归而卒,年五十四。世宗临其丧,以玉钺叩地,大恸者数四。赠侍中。

收起

翻译?又不是外文